愛沙尼亞 . 立陶宛 . 西班牙|Found MUJI 最新號發掘歐洲傳統籃編工藝

從 2003 開始至今,持續關注全世界工藝製品的 Found MUJI,繼 2017 年造訪馬達加斯加與越南的籃編工藝,這次來到「世界のかご2」(世界的籃子2)。

手冊的前言寫到,在塑膠被大量使用以前,人們通常用自然材質製作,且絕大多數都是透過手編而成,它是一個非常能直接反應在地素材及人為工法的物件。Found MUJI 團隊發掘歐洲各地所使用的籃子形體及不同素材,在愛沙尼亞,人們使用寒帶氣候的松木編織;立陶宛地區以柳樹灌木;西班牙則是用生長於極度乾熱氣候的草種。材質隨著不同的風土而改變,透過少數流傳至今的工藝,一件件編織製作。


© MUJI

與樹共生

位在愛沙尼亞東北部的阿維努爾梅鎮(Avinurme),生長的大片的喬木樹林,雲杉、歐洲山楊、松木等,當地的人們生活也因此與樹林息息相關,許多人的家族姓氏甚至是來自於樹種名字。

其中,松木的韌性是最適合編織的素材,將木頭刨成一片片薄度適中的刨木工法,是編織松木籃的第一步,將木頭刨成厚度 0.8mm 的細條工法稱做 Splints,用於製作小型物件,製作大型籃具需要的寬木片技術 Veneer,則是直接刨整個幹面,為了將一片片手刨的木片維持在同一厚度,是考驗職人多年經驗之處。

© MUJI

「喜歡怎麼用就怎麼用」 

在藤籃編織中最被廣泛使用的天然素材俗稱為柳條,在立陶宛當地是使用學名為 Salix Purpurea 的紫柳樹,它柔軟卻強韌的質地、一致性的粗度,加上旺盛的生長力,是藤籃編織的理想素材。

© MUJI

在早春或晚秋之際,紫柳成長至 1.5-3 公尺剛好是收成的時候,將收成後的柳條剝除枝葉與外皮,經過自然乾燥,留下柔軟纖維。根據不同籃形與使用目的,柳條處理與織法也有相當多種變化,每天使用的小型籃子就始用細緻的材質,而如果希望它耐用又防水,則會留下柳條的表皮。

當 Found MUJI 團隊問到當匠人,不同形狀的籃子是否有特定的用法,他們只回答:你喜歡怎麼用就怎麼用吧。

© MUJI

© MUJI

© MUJI

來自新石器時代的工藝

生長於歐洲南部及北非的伊斯帕托草(Esparto),人類最早的使用記錄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,歷史學家在古墓中發現由伊斯帕托草編成的繩索及草鞋,在當地語言中有一系列字詞是來自於伊斯帕托草製成的器具,具有相當的文化意義。 

伊斯帕托草的編織法,最一般的作法通事先將纖維經緯編織成片料,在縫合不同片材製作而成器具,另一種處理方式則是在邊之前拍打纖維,創造出更柔軟的質地。而編織的技藝也具多樣性,搓捻編織、盤繞、交叉經編等,透過不同織法,創造出別具功能及使用方式的道具。

© MUJI

© MUJI

 伊斯帕托草被廣泛使用在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,例如驢子馱籃 (Serón)、蝸牛籃 (Caracolera)、起司模具(Pleita quesera) 等。

© MUJI